
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9日,卡塔尔多哈,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·阿西夫(中右)和“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”代理国防部长穆罕默德·雅各布·穆贾希德签署停火协议。视觉中国 图
单看最新冲突,直接诱因是巴方认定阿富汗藏匿恐怖组织“巴基斯坦塔利班”(TTP,简称“巴塔”)武装人员,根本原因仍在于反恐及安全、主权、领土边界、难民及人员流动、民族、宗教、经贸等诸多因素叠加,导致多重矛盾交织。冲突爆发时恰逢阿富汗外长穆塔基首访印度,而后者客观上为巴阿边境局势平添了不安因素。
在卡塔尔、土耳其等国斡旋下,双方先在多哈同意停火,后商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商讨安全合作的具体机制。但此前从未持久的停火努力表明,小规模冲突恐仍是两国边境地区的常态,而同期域外国家参与博弈,意味着未来的局势变数恐将超出巴阿两方的掌控。
传统矛盾再度发作
这次边境交火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个邻国2024年(特别是自去年9月)至今持续军事冲突的组成部分和新动态。往大了说,两国边境摩擦从1949年开始就没断过。可想而知,10月9日巴基斯坦再度率先发难,很大程度上是固有矛盾又一次发作使然。从双方政府和军方的官方辞令、舆论交锋可见,反恐及安全与领土主权的老矛盾依旧是重启军事打击的主要原因。
巴基斯坦长期指责阿富汗藏匿“巴塔”(以及“俾路支解放武装”和“伊斯兰国”武装分子),暗中支持后者对巴发动恐袭。巴方10月9日第一波空袭除了打击阿边境地区的霍斯特、贾拉拉巴德、帕克提卡,还对准其首都喀布尔的阿卜杜勒·哈克广场,试图“斩首”“巴塔”领导人努尔·瓦利·马哈苏德(2020年被联合国列入恐怖分子制裁名单)。
有传闻称马哈苏德在空袭中身亡,但“巴塔”旋即发布“未经验证”的当事人音频,称自己幸免于难,不过这也从侧面再次证明“巴塔”在阿境内活动的事实。然而阿富汗既不接受巴方的说辞,更不接受针对本国的军事打击。塔利班从不承认藏匿恐怖组织、攻击巴基斯坦,反而指责巴政府一方面散布假新闻,另一方面藏匿“伊斯兰国”武装分子,意图破坏阿富汗的主权与国家稳定。
两天后塔利班做出反击,阿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卡里·法西赫丁领导的阿军于11日夜间在边境地区对巴多个军事驻地发起反击,双方激烈交火。事后阿国防部宣布报复行动结束,警告称未来任何侵犯阿领空的行为都将遭到决定性的回应。可此时巴方又不愿善罢甘休,继续在边境回击阿方,还提到了“巴塔”的袭击,巴总理夏巴兹·谢里夫也强烈谴责“阿富汗在巴阿边境地区的挑衅行为”。
仅11日夜持续至12日凌晨的两军交锋,就将本轮冲突推向自2021年塔利班重新掌权后最激烈的一次。仅从人员伤亡来看,巴方宣称至少打死200名“巴塔”武装分子,己方23人死亡;阿方说法是交火造成巴方58人死亡、己方9人丧生。至此双方摩擦失控,军事行动升级,连续多日地面行动与空袭交替,波及喀布尔、坎大哈、霍斯特、库纳尔、帕克提卡多地,整个边境地区与阿首都均笼罩在可能的战争阴云下。
经过3天激烈战斗,两国达成48小时临时停火协议,卡塔尔和土耳其从中调解,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亦表达关切。按计划两国代表团于18日在多哈举行谈判,谈判结束前维持停火。可不料临时停火到期后边境地区爆炸声再起,巴对阿帕克提卡省的空袭造成3名板球运动员丧生,引发国际舆论哗然,阿富汗旋即宣布退出下个月在巴基斯坦举行的T20三国板球系列赛。
与“恐袭论”相关的另一传统矛盾,就是两国长达2640公里的边界“杜兰线”合法性之争。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,原英国殖民者为拆散普什图族及其家园而人为划定的“杜兰线”继续成为巴阿边界,并得到巴方和国际社会认可。然而“杜兰线”将边界两边的普什图人(阿第一大民族、巴第二大民族)分开,使得巴境内普什图人总数超过阿境内普什图人,因此阿历届政府特别是普什图人拒绝承认该边界线。
“巴塔”组织中有大量普什图武装分子,常年利用易于藏匿的边境山地,穿梭于“杜兰线”两侧,在巴境内制造大量恐袭事件。巴智库巴基斯坦冲突与安全研究所(PICSS)的报告显示,仅今年8、9两月巴境内就发生212起武装袭击事件,累计328人死亡,其中8月死亡人数(193人)创下11年来单月最高纪录。其中绝大多数袭击发生在西部边境的开伯尔-普什图省和俾路支省,与“巴塔”和“俾路支解放武装”密切相关。
作为回应,巴政府几乎完全用栅栏围住了“杜兰线”,高度警惕生活在巴境内的350万阿富汗人(包括130万难民),认定其中潜藏了大量恐怖分子。加之庞大的阿富汗人群体本就对巴公共服务、基础设施、就业市场、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压力,巴政府自2023年11月启动“非法外国人遣返计划”,一年内就遣返了近80万阿富汗难民,2025年至今更有超过100万难民被遣返回阿富汗。
在阿富汗看来,单方面遣返是强迫阿方接受巴政府关于“难民是恐怖分子”的叙事,难民回潮令该国本就脆弱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不堪重负,贫困、失学、失业问题雪上加霜。很多阿富汗难民早已在巴基斯坦扎根安家,被强制遣回法律意义上的祖国反而意味着更难在新环境中谋生,加之其中不少人不愿意生活在塔利班治下的阿富汗,巴政府此举刺激了他们对巴基斯坦的仇视情绪。
印度进场,地缘局势再生变数
历经13个小时的多哈谈判,巴阿两国防长领衔的代表团终于签署停火协议、握手言和。根据该协议,两国重申致力于和平、相互尊重以及保持牢固和建设性的睦邻关系,承诺通过对话解决争端,不得对彼此采取敌对行动。各方还确认巴阿两国将于10月25日在伊斯坦布尔再次会晤,商讨停火协议的落实和加强安全合作的细节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是针对已经达成的协议,两国不同的表述仍暗含分歧。巴基斯坦强调的重点仍在于消除阿富汗的“恐怖主义威胁”:巴防长赫瓦贾·阿西夫称“来自阿富汗的跨境恐怖主义将即刻停止”,巴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伊沙克·达尔也表示将在土耳其的会晤中提出“源自阿富汗领土、针对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威胁”。
阿政府发言人扎比乌拉·穆贾希德则强调“和平、相互尊重以及保持牢固和建设性的睦邻关系”,且“双方承诺通过对话解决争端,不得对彼此采取敌对行动”,明显意有所指,即此次巴先发制人的打击行动。至于巴方关切的恐怖主义问题,穆贾希德保持一如既往的外交辞令,即决不允许利用阿富汗领土针对其他国家,但回避了恐怖主义的字眼,更没有谈及“巴塔”。
由此可见,双方在尽力凝聚共识的同时,围绕既有矛盾的根源依旧存在分歧,而这个问题的源头仍可能在未来继续发作、触发冲突。正如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南亚项目主任伊丽莎白·思雷尔克德所指出的,“巴塔”及其附属组织并未参与多哈谈判,因此两国政府达成的停火协议对其并无约束力;如果要求阿富汗政府采取措施、限制“巴塔”行动,目前“千疮百孔”边界意味着遏制其渗透非常困难。
换言之,到了协议实施层面,阿政府很难控制“巴塔”、“俾路支解放武装”等武装人员。对此巴政府的传统“路径依赖”——轰炸阿富汗、殃及平民——更可能饮鸩止渴。按照常驻喀布尔的政治分析人士阿卜杜拉·巴希尔所说,“巴塔”在巴境内发展的时间早于塔利班在阿(二次)掌权,指望塔利班阻止“巴塔”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可行,而本次冲突表明巴军事轰炸并未有效削弱“巴塔”,只能伤害阿富汗平民。
此外,相比于既往冲突,本次巴阿边境冲突出现新的外部诱因。巴方启动空袭的10月9日,正是阿外长阿米尔·汗·穆塔基抵达印度、开启历史性访问的第一天。2001年印度曾支持推翻塔利班政权。2021年阿富汗政局突变之际,印度关闭了所有驻阿使领馆并撤走印度公民,之后只保留一个技术小组。凭借联合国临时豁免旅行禁令,穆塔基高调访印,是塔利班重新执政4年来的首次。
在印度外长苏杰生与穆塔基会谈、印度宣布恢复驻阿富汗大使馆、穆塔基访问北方邦德奥班德(印度最大的伊斯兰经学院所在地)、印度女记者出现在阿外长记者会前排等吸引全球目光的场景中,印阿两国宣布恢复全面外交关系。这一幕可谓恍如隔世:历史上巴军方和三军情报局深度扶持塔利班,因此印度长期敌视塔利班;如今塔利班不受巴政府掌控、巴阿关系紧张,可印阿两国却因为巴基斯坦这个共同的对手而走到了一起。
印阿外交接触与巴阿冲突再起同时发生,绝非时间上的偶然。今年5月印巴冲突爆发后,印度外交环境出现越来越多不利信号,包括传统伙伴俄罗斯因自顾不暇而不冷不热的态度,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步发展,美国与巴基斯坦互动热络、美印滋生贸易摩擦和“H-1B”签证之争。用美国《时代周刊》的话说:“新德里出现了不安的情绪和幽闭恐惧症。”
周边几无朋友,与域外大国关系不佳,印度终于意识到过去不与塔利班接触的结果,就是将阿富汗问题的主导权拱手送给了巴基斯坦。随着巴阿关系趋于紧张,印度恰逢其时地伸出橄榄枝。反过来,掌权4年的塔利班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、提高其国内外地位、打破国际制裁、争取国际援助,此时争取到南亚大国的外交支持无疑是良好时机,其意义不言而喻。
此前阿富汗示好印度已有端倪。今年4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镇枪击事件爆发后,印度将袭击归咎于巴基斯坦,阿富汗则是少数站在印方立场强烈谴责袭击的国家之一。巴基斯坦无疑对此高度敏感:一旦印阿结盟,印度扩大在阿富汗的影响力,最坏结果就是形成“反巴战略包围圈”,导致自己腹背受敌。有分析指出,正是印阿关系回暖,导致巴方决定付诸更加强硬的行动。
如此一来,阿富汗有可能变成印巴之争的又一个“代理人战场”,印度因素为地区局势的前景增添变数。更何况印度还不是近期唯一介入该地区的国家:9月17日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共同防御战略协议,规定第三方针对两国任何一国的攻击将被视为“对两国的侵略”,显然增加了巴方应对地区武装冲突的底气;特朗普政府一方面与巴方密切互动,另一方面扬言要收回阿境内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,引发“美国重返阿富汗”的联想。
巴阿边境冲突的背后,既有传统矛盾,又有新的变量;既是两国结构性问题的发作,又有外部因素的间接作用。解决问题的根源很难,更难的是边境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两个当事国能掌控的范畴。可以预见的是,间歇式冲突极可能成为巴阿边境的常态;地区局势离不开域外国家的介入,却要因这种介入变得愈发复杂。
(胡毓堃,国际政治专栏作家、中国翻译协会会员)
巴基斯坦阿富汗交火
责任编辑:过博文